快乐的位置
读完这本书,我最大的收获是这句话:
在过去七十五年里,神经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,就是大脑中处理快乐和痛苦的区域是相同的
之前我一直有个误解,我认为人的大脑感受快乐和痛苦的区域是分开的。
如果快乐和痛苦都是在一个位置感受,那痛苦还是快乐,由什么决定呢?
瘾形成的机制: 内稳态的天平
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某种瘾, 就比如我, 有段时间有玩电子游戏的瘾。 玩的时候很开心, 几把游戏结束之后,有感觉非常失落。没过几小时,又想再开一局。 这种情绪形成的原因是什么,是我想要了解的。
成瘾(英语:addiction)是指一种重复性的强迫行为,即使这些行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形下,仍然被持续重复[5]。这种行为可能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造成,重复这些行为也可以反过来造成神经功能受损 –维基百科
大脑会努力维持快乐和痛苦的平衡。每当这个天平向一侧倾斜时,大脑就会在另外一侧施加压力,竭力恢复平衡,神经科学家称之为内稳态
多巴胺被释放以后,大脑会相应地减少或“下调”被刺激的多巴胺受体的数量,从而导致快乐-痛苦的天平向痛苦端倾斜,以恢复平衡。所以,我们常常会在快乐过后产生宿醉感或失落感。倘若等待足够长的时间,这种感觉就会消失,我们会重新回归中立的状态。然而,人类天生渴望对抗这种感觉,于是我们会再次回到那个快乐源泉的怀抱——比如再玩一局游戏
如果每天保持这种模式几个小时,几周或几个月后,大脑的快乐设定点就会发生变化。现在我们继续玩游戏,不是为了获得快乐,而是为了回到正常的感觉。一旦停下来,我们就会体验到戒断任何成瘾物质时会出现的普遍症状:焦虑、易怒、失眠、烦躁和强烈的渴求,一心想回到那个成瘾物质身边。
有线一带的"皮下注射器"
并非人人都玩电子游戏,但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令自己成瘾的数字化产品,其中很可能就包括智能手机——它相当于 “有线一代”(wired generation)的“皮下注射针”。众所周知,要减少手机的使用是非常困难的,一旦离开手机,大脑的快乐-痛苦天平就会向痛苦的一侧倾斜,令人感到不安和暴躁。但这么做是值得的,因为若能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不去使用手机,更加健康、平衡的多巴胺水平会带来诸多益处。大脑不再被渴求占据,我们才能更加专注于当下,再次从生活中那些微小的、意想不到的奖励中获得快乐